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关于我们

电话:158-2526-6237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永胜村委会
新闻资讯 / NEWS

瞭望丨培育壮大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

分享到:
来源:本站原创     2022-01-11 11:07:46
字号:T|T


近10多年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取得200多项标志性成果,研发技术占到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的一半以上,被企业采用新工艺700多项,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先后研发1130个新品种、4280项新技术、743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奠定了农业产业变革的科技基础 ◇农业科技要完成四大任务:一是补短板,强化新阶段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二是拓品种,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三是延链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四是强主体,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存在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围绕打造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0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共同组织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10余年来,该体系共取得200多项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产业特点和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估研究中心通过绩效评估认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管理创新,是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范围内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成功探索。 面对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在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对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成为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管理体制,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成纵横交织、点线面结合、立体网络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升级版,培育壮大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 力破科研体系“上下一般粗”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断链与不畅等问题,着力解决科研体系力量分散、“上下一般粗”、低水平重复等难题。 ——以农产品为单元,按照农业生产全过程配置科研力量。 一是按照生产全过程建立体系架构。建立50个基于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设置遗传育种、栽培养殖、病害防控、产后加工、机械设备、产业经济6个基于学科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岗位。 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在确定6个领域主攻方向目标时,充分体现各领域之间目标的一致性、专家的互动性、成果的关联性,实现了“体系”内各岗位联动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 三是聚焦产业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体系”变单项研究为系统研究、变单点突破为多点集成、变单项成果为一体化解决方案。 ——创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开放建“体系”,在全国涉农科教单位和企业中遴选聘用优秀产业科技团队。 二是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凝练目标、综合集成、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依托和主渠道作用。 三是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装备、集成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采取长期稳定支持方式。给科技人员一定的稳定经费支持,让其安心做好“体系”的事,减少竞争经费的环节与不确定性。 一是稳定专家队伍。“体系”实行五年一聘制度,确保始终有一支优秀产业科技力量。 二是稳定科研经费。“体系”改变以往科技计划的投入方式,通过中央财政持续支持和任务委托等方式,给予长期稳定经费支持,符合农业科技需要长期稳定积累的规律。 三是稳定方向目标。“体系”任务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通过生产一线调研、技术用户反馈、多方集体凝练、行业部门认同来确立。 四是创新考评机制。“体系”引入技术用户评价机制,重点考核“体系”与产业的关联度、“体系”对产业的贡献度和“体系”技术研发的创新度。 ——建立“一体化”连接机制,上接国家科技计划、下连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育,体现了科研推广培训的贯通性。 一方面,发挥上下联动中枢功能,“体系”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凝练科学命题、提出研究选题,为国家其他科技计划立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以“体系”专家团队为骨干,发挥内核作用,集聚同行专家力量,开展国家良种攻关、耕地保护、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重大行动,并带动全国更大范围的联合攻关。 贡献农业领域60%的国家级获奖成果 “体系”聚集了一批两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体系”共取得200多项标志性成果,研发技术占到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的一半以上,被企业采用新工艺700多项,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十三五”期间,农业领域60%的国家级获奖成果也是由“体系”专家研发和推广的。 引领产业科技创新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首次揭示D53蛋白在调控水稻分蘖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建立的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100多家单位应用。成功克隆大豆长童期基因,并揭示了其在中国、美国和巴西大豆品种中的分布规律。解析了家猪遗传的“中国基因”,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芯1号”家猪基因芯片并推广应用。创建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育成聚合了多个优良性状的大面积推广品种远杂9102,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奠定了产业变革的科技基础。“体系”通过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先后研发1130个新品种、4280项新技术、743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引领产业优质化。集成水肥调控等技术,促进了水稻优质化率、优质专用小麦比例等不断提升;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棉花机采、油菜全程机械化等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重大转变。柑橘体系突破了苗木繁育、果实留树保鲜等关键技术,确保了9个月鲜果供应,彻底改变了柑橘产业落后面貌。花生体系在河南正阳县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年产量50多万吨,使正阳县成为中国花生和花生生产加工机械的交易中心。 提高产业竞争力。“体系”加快核心种质遗传改良进程,提高优良品种国产化率,有效降低了品种对外依存度。例如,蛋鸡和肉鸡体系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自主蛋鸡品种和京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均由20%提高到50%以上。大宗蔬菜体系自主育成的娃娃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以前的10%提高到60%。 助力脱贫攻坚。38个体系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立了544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先后派2000多名专家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例如,马铃薯体系将专用品种和加工技术引入甘肃定西进行集成转化,带动当地及周边5万多农户脱贫。大宗蔬菜体系在安徽岳西将茭白生产技术与甲鱼、鸭子养殖技术进行集成推广,帮助当地5万农户脱贫。 提供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体系”向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政策建议、调研咨询报告等4500余份,其中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近400份,被地方政府和企业采纳3400份。例如,“体系”专家第一时间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产保供和东北台风、长江洪水等灾后生产恢复,以及非洲猪瘟防控、草地贪夜蛾防控等应急技术指导服务逾1.8万人次,有力支撑保障了农业稳产增产。 强化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布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加快破解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科技经济“两张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梗阻”,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管理体制、发挥产业技术体系集群集成和倍增提升效应。 一是补短板,强化新阶段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东北黑土地保护等区域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在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耕地障碍治理与地力提升、节水节肥节药、健康生态养殖、农机农艺融合、绿色优质发展等关键领域,加强横向协作的优势科研团队布局,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汇聚全国科技力量,合力形成多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攻克制约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要害问题。 二是拓品种,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聚焦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需求,新增一批特色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要围绕“一县一业”,组织“体系”专家团队与当地推广部门、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结合,形成一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示范县。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带,推动“体系”建设与特色产业带发展互融互促。 三是延链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拓展科技创新链条,组建信息化、智能化等优势科研团队,加大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融合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运用,尤其是围绕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果蔬生产关键环节和规模养殖智能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设施装备,努力挖掘新功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满足市场消费新趋势和现代农业新要求。 四是强主体,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体系”与龙头企业融合,建立健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力打造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农业科技企业,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新型体制机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